陈献春(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文聚焦“吸引力蜂窝结构”这一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新型组织形态,以“小而美”锚帆桨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其通过文化编码、流量传导与服务支撑的协同作用,如何推动旅游核心吸引物实现形态、效能与逻辑的三重突破,最终形成可操作的落地策略,为文旅产业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创新升级需以清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关联为前提,“吸引力蜂窝结构”与“锚—帆—桨”理论的内在逻辑,构成研究的分析基础。
(一)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内涵与演进。旅游核心吸引物是能独立触发游客决策并支撑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其本质是文化价值密度、体验参与深度、经济转化效率的三元统一体,核心特征体现为:不可替代性(承载独特地域文化基因)、体验沉浸性(80%游客转化为“主动体验者”)和经济驱动性(贡献超50%目的地消费)。从演进轨迹看,传统形态依赖自然/历史遗迹,以观光为主、价值集中于门票;当代形态以文化符号为核心,通过参与式共创形成消费-传播-情感复合链,呈现从“资源垄断”到“场景赋能”的转变。体验经济时代,其竞争逻辑发生根本变革:传统“大而全”规模扩张模式式微,“小而美”场景凭借精准定位与深度体验成为核心,根源在于游客对“个性化、沉浸感、文化共鸣”的需求升级。
展开剩余83%(二)吸引力蜂窝结构的定义与属性。吸引力蜂窝结构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新型组织形态,指以小微场景为单元、通过网络化协同形成的动态系统,具有三重属性:单元属性为200平方米以下小微场景“细胞”,承载专属文化符号与体验功能;系统属性体现为单元间通过文化关联、体验联结与数字互通形成有机整体(非物理堆砌);效能属性表现为通过协同释放超越单个单元总和的吸引力(客流、消费、传播呈指数级增长)。
(三)“小而美”锚帆桨理论的协同机制。“小而美”锚帆桨理论的“锚—帆—桨”协同联动,三者形成完整吸引力闭环,也是驱动吸引力蜂窝结构运转的核心逻辑:“锚”为文化编码层,作为场景的文化核心,通过独特符号构建不可替代的认知标签,依托地域符号精准封装(如民俗仪式、方言元素)形成单元差异化识别,强化不可替代性; “帆”为流量传导层,作为场景的传播引擎,通过数字技术突破物理边界,依托轻量化技术(AR、社交分享)实现体验信息跨单元流动,放大体验沉浸性; “桨”为服务支撑层,作为场景的参与纽带,通过资源整合深化体验层次,依托业态协同与动线设计保障游客流畅流转,提升经济转化效率。
(四)理论与形态的耦合逻辑。“锚—帆—桨”机制与吸引力蜂窝结构是“驱动内核”与“组织载体”的关系:“锚”赋予单元文化独特性,回应核心吸引物的不可替代性;“帆”实现流量跨单元传导,延伸体验沉浸性的辐射范围;“桨”保障系统协同运转,提升经济转化效率。该结构通过三者协同,将核心吸引物的“三元统一体”特征具象化,解决传统形态“同质化、重资产、体验浅”的痛点。
二、吸引力蜂窝结构的构成维度
在“小而美”锚帆桨理论机制作用下,吸引力蜂窝结构形成四个相互支撑的构成维度,共同支撑核心吸引物的效能升级。
(一)空间精微性。以200平方米以下小微空间为单元,通过集约化设计承载高浓度文化符号与交互功能。这种“小而精”的形态降低文化封装门槛,为“锚”的差异化识别提供物理基础,实践坪效达传统景区的3.2倍,印证“小空间高价值”的竞争优势。
(二)文化在地性。要求每个单元深度绑定地域独有文化基因(如地方戏曲、特色节庆),通过方言、民俗等符号形成差异化标识,从根源上避免“千景一面”,直接强化核心吸引物的不可替代性。实证显示,深度在地化可使游客重游意愿提升40%,是长期吸引力的根基。
(三)体验交互性。通过“主客共创”设计(如民俗体验任务、数字打卡挑战),推动游客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这种设计既满足80%游客的沉浸性需求,又使游客生成内容成为“帆”的传播素材,实现单个单元吸引力向网络的辐射,可将体验参与率从30%提升至80%。
(四)系统协同性。通过业态耦合(如非遗工坊+特色餐饮)与动线规划,保障游客在单元间高效流转。这种协同既提升单个单元的消费转化(如体验后衍生品购买),又通过网络效应辐射周边产业,最大化经济驱动效率,科学动线设计可使消费转化率提升至45%。
三、“小而美”锚帆桨理论的运行机理
“锚—帆—桨”机制通过闭环联动,推动吸引力蜂窝结构从“单元集合”进化为“效能系统”,实现核心吸引物的价值倍增。
(一)锚点机制构建差异化识别基础。“锚”作为单元“文化身份证”,通过地域符号的精准转化(如古桥传说→沉浸式剧场),确立不可替代定位。70%的初次到访决策源于“锚点”的独特性,为系统提供基础吸引力,是“小而美”场景超越“大而全”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二)帆体机制实现体验流量传导。“帆”依托AR技术、社交小程序等工具,将“锚点”体验信息转化为可传播内容(如含文化符号的社交海报),形成“体验—分享—跨单元引流”闭环,使线上曝光占比提升至60%,既扩大沉浸性体验的辐射范围,又实现客流在单元网络中的高效流动。
(三)桨板机制保障系统可持续运转。“桨”通过政策支持(如主理人培训)、业态整合(如体验-消费动线设计)保障“锚—帆”机制落地。例如,通过商业配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帆”引入的流量有效转化为消费,推动非门票收入占比提升至68%,从根本上保障系统的经济可持续性。
四、吸引力蜂窝结构的层级演化路径
在“锚—帆—桨”驱动下,吸引力蜂窝结构呈现从“基础单元”到“全域系统”的渐进式演化,逐步拓展核心吸引物的效能边界。
(一)原子场景是锚主导的文化触点。原子场景是200平方米以下的小微单元,核心功能是通过“锚点”实现文化初次触达(如剪纸工坊展示非遗技艺)。优质原子场景单日可承载320人次互动,是系统的“文化基石”,也是“小而美”场景的初始形态。
(二)微场景是帆联动的功能集群。微场景由3-5个原子场景构成(200-800平方米),通过“帆”的联动实现体验互补(如“陶艺体验+茶歇+文创零售”),将分散“锚点”转化为集中价值输出,使非门票收入占比超80%,完成从“文化展示”到“消费转化”的升级。
(三)区域生态是桨支撑的全域系统。区域生态是1500平方米以上的最高形态,由大量原子场景/微场景通过“桨”的深度协同构成,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如根据客流优化单元组合)。该形态全面释放核心吸引物三元特征,典型案例中某旧厂区改造后年客流量从10万增至300万,成为区域核心吸引物。
五、吸引力蜂窝结构的实践策略
吸引力蜂窝结构的落地需围绕“锚—帆—桨”机制,构建全链条实施策略,确保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一)夯实锚点,强化不可替代性根基。通过田野调查梳理地域文化谱系,锁定濒危民俗、老字号故事等独特符号;将抽象文化具象为互动场景(如方言学习墙、民俗仪式参与环节)。精准转化可使年互动频次超15万次,筑牢差异化竞争的文化根基。
(二)激活帆体,扩大体验辐射范围。采用AR场景还原(扫描建筑触发历史影像)、社交小程序(自动生成含锚点信息的分享素材);构建“体验完成—内容生成—解锁新场景”的引流闭环。青年客群传播贡献率可达75%,使80%“主动体验者”成为流量节点。
(三)优化桨板,保障经济可持续性。按“体验前(导览)—中(核心体验)—后(衍生品)”逻辑布局业态;推出主理人扶持计划(降低小微单元运营门槛)、专项商业贷(解决资金瓶颈)。实施后非门票收入占比达68%,直接贡献超50%的区域消费,保障长期运营。
综上所述,吸引力蜂窝结构通过“锚—帆—桨”机制的协同赋能,推动旅游核心吸引物实现三重突破:一是形态创新。从“大而全”线性结构升级为“小微单元+网络协同”的蜂窝形态,精准承载三元统一体特征;二是效能升级。以“锚点质量、帆体流量、桨板效能”的协同效应,替代传统“规模决定吸引力”的线性增长,高效释放不可替代性、体验沉浸性与经济驱动性;三是逻辑重构。推动核心吸引物从“静态景观”转变为“动态系统”,通过持续迭代回应“场景赋能”的时代要求。这一范式为文旅产业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组织创新方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量化“锚—帆—桨”各要素的影响权重,为不同类型目的地提供更精准的落地指南。
责编:唐卓婧
一审:唐卓婧
二审:刘思佳
三审:刘玉锋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于:湖南省线上配资官网,恒顺证券,融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